发表于 2019-08-09 12:40:46 评论 楼主

庐山烟雨浙江潮,未到千般恨不消。到得还来别无事,庐山烟雨浙江潮。

       这首诗是苏学士在暮年,写给即将外任为官的儿子苏过的。它通篇不露痕迹,将一个禅理举重若轻地表达出来。第一句“庐山烟雨浙江潮”自然是称赞庐山和杭州的风景,这也是苏轼一生留下笔墨最多的地方之一。

       在庐山,他有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千年哲理,在杭州,他写下了“若把西湖比西子,淡装浓抹总相宜”的绝场。可见,苏轼对于这两个地方的风景是非常欣赏的,这也有了后面所说如果没有去过,那是会遗憾终身的。

        但是,苏轼却在第三句中,将全诗意境反转。他原来并不是为了赞美风景,而是发表了感慨,到了这两处胜景之后,也发现不过如此。过去的冲动和执着,也越发觉得没有必要。

        只有深刻领会了第三句,才会对第四句为什么要重复第一句恍然大悟。在亲临到当地的风景之后,您才会感觉,庐山的烟雨朦胧还是烟雨朦胧,浙江的潮水就是浙江潮水,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美,那样非去不可,只能给人“不过如此”的印象。



评论

举报